為了有效地遏制和減少噪聲與振動的影響,首先必須在法律上確定其地位,為此我國先后制定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及噪聲與振動方面的標準,這些法律和標準對于噪聲治理,保護人民的身心健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們還要更加廣泛、深入地進行噪聲控制、聲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生活、工作關系的基礎研究,注重噪聲控制和工業發展、軍事國防關系的研究。例如研究噪聲對醫院病人的影響,次聲、軍事噪聲等的危害,以及交通運載工具的噪聲與振動控制措施。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城市的發展和建設,環境噪聲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和規律,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交通噪聲及其環境影響。近些年來,道路交通干線車流量增加很快,部分城市或城市之間出現了環路、高架路、立交橋、高速公路、輕軌及地鐵。由此產生的交通噪聲在強度、頻率特性、時空分布、傳播規律及環境影響上有不同的特點。
(2)現代建筑設備噪聲引起的環境影響。隨著城市的建設與發展,相當一批工礦企業搬到郊區或者其噪聲源得以徹底治理,但大量賓館、高級商場、高檔公寓、高級寫字樓等現代化高層建筑不斷涌現。這些建筑都因使用空調而配備冷卻塔、冷水機組、熱泵、水泵、通風機和自備柴油發電機組等,有些還配備燃油(氣)鍋爐。這些設備,就其本身噪聲級來說,并不很高,但由于其安裝現場的特殊性,使其噪聲對環境的影響也相當嚴重。
(3)環境振動和固體聲傳播的影響。在城市中,環境振動和環境噪聲是一對“孿生兄弟”,但環境振動本身又具有不同于噪聲的特點。隨著高層建筑的出現,環境振動及其固體聲在樓層中傳播是城市環境振動又一新的特點,它對高層建筑中生活和工作的人帶來了比較嚴重的干擾。
面對這些新的特點和規律,我們必須對其加強研究,給出科學的環境噪聲預測和評價。
北京噪聲治理公司專家介紹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人為本”的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對噪聲與振動控制的技術和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展望我國噪聲與振動控制技術的今后發展動向,可能有如下特點:
(1)開發新的聲學測量儀器。注重開發智能化、多功能化聲學測量儀器,建立聲學測量工作站,和國際發達國家在聲學測量系統的研究接軌,實現“將實驗室拎著走”的愿望。
(2)注重吸聲、隔聲材料及產品的研究和開發。要大力發展噪聲控制技術,其中吸聲材料是噪聲控制中的基本材料。長期以來,人們大量使用纖維性吸聲材料,有的材料因纖維被呼吸到肺中,對人體有害;有些場合(如食品、醫藥工業)則根本不能用;有的材料則不具備防火性能,或雖阻燃,但遇火會散發有害氣體。因此,社會需要環保型、安全型的吸聲材料,或者稱之為無二次污染材料、非纖維吸聲材料。
|